最近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,我們一起為往生者回向,也為病者祈福,更為疫區醫護人員加油,為武漢所有的民眾祝福。希望疫情早日控制住,早日找到治療的方法。讓心安帶來平安!
以下是2003年創辦人聖嚴師父給大家的勉勵與祝福⋯⋯ 關於疫情救助專案 >
聖嚴法師語錄
每日法語
  • 成佛之道的菩提資糧,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,就是大智慧度,就是莊嚴國土,就是成熟眾生;能助國土清淨,能助眾生離苦,便是悲智雙運、福慧兼修,便是我們三寶弟子的本分中事。
  • 了解自我的第一步,首先要摒棄「我」的觀念,要肯定自我是假的,是虛妄的,然後在「無我」上成長自我,以「非我」為我。要「行一切的善,斷一切的惡」,能夠做到這樣,就能漸漸體會何謂「無我」了。
  • 菩薩修行六度,六度均為福德莊嚴,第六般若度,則為智慧莊嚴。福利他人,名為福德莊嚴;自度自利,名為智慧莊嚴。利他及自利,都以般若的空慧為根本,所以六度也以般若為目標,也以般若為中心。
  • 六波羅蜜是菩薩道,菩薩道是莊嚴佛道的,用什麼來莊嚴佛道呢?就是用福用慧,福慧圓滿,就是佛果的圓滿。
  • 若以無所求心布施者,皆有大福,心大福也大,盡心盡力行布施修供養,不求大福,不求小福,不考慮個人利益損失,便是菩薩的無相行。能夠布施的本身,便是大福德行。
  • 做為菩薩行者,要懂得迴向,要相信自己所有的一切,都是屬於大家共同的成就,因有眾人才有個人的成就,因此要心存感謝。
  • 以不清淨的煩惱心見到的一切眾生都是眾生;以清淨的佛眼看人,人人都是佛,因此若能以清淨的佛心,所看到的世間一切眾生,都與諸佛平等無二。
  • 學佛的智慧,就是要學習做自己的主人,學習如何把自己管好,行善止惡,為家庭、為社會盡本分。
  • 大慈悲心,就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。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薩們才有,我們凡夫俗子,人人本來都有一顆大慈悲心。凡夫的慈悲心容易受到自我蒙蔽,一不小心就落在自私自利的圈套裡;所以,我們要時常從起心動念處檢討自己的行為。
  • 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就是不要執著、不要在乎,但仍然要用智慧心來表現慈悲心,做你應該做的事,這就是「修福」。所以,智慧一定要從修福報中來表現。
  • 新年度的開始,願我們從今以後在自己的菩提道上,以及家庭、事業各方面,只有努力往前,沒有悲觀、失望和逃避的種種心態出現,這也就是菩薩精神。
  • 行菩薩道的著力點就是利益眾生。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,自我中心,也就是自我的執著、自私的行為會淡化、減少;自我的執著愈輕,智慧出現的機會愈大,智慧就會增長。
  • 行菩薩道的著力點就是利益眾生。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之中,自我中心,也就是自我的執著、自私的行為會淡化、減少;自我的執著愈輕,智慧出現的機會愈大,智慧就會增長。
  • 用感恩心看世界:任何一事,其相關的因緣是相當的廣泛,我們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無數人的恩惠。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米,都代表著許許多多人的貢獻。我們對周遭的一切,都應心存感恩。
  • 開悟,並不等於聰明,也不等於學問、知識,而是從煩惱得解脫。煩惱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心,解脫之後仍然是有自我,但這個自我,是慈悲與智慧的功能。能夠以慈悲心對待眾生,處理一切事,都是智慧的反應。
  • 一個學佛的人,在初發心時就要相信心中有佛,自己會成佛,相信自心即佛心,讓自己的心能與佛的心相應。
  • 超越是放下,就是超越自我的煩惱。超越的態度應該是有也好,沒有也好--我不追求、不爭取、不占有,但是我依然奉獻。
  • 同樣是有生有死,凡夫是無奈的,菩薩是自然的,凡夫是受苦受難,菩薩是救苦救難,其不同的關鍵,就在於心有所著和心無所著。
  • 真正發菩提心,是要無條件、無目的的付出,專心一意地在心中發願如何去化度一切眾生;以利益眾生來利益自己,因為利益眾生的同時,自己的菩提心、慈悲心,以及智慧心也都在成長。
  • 禪不是一種知識,不是一種學問,而是一種悟性,是從自己內心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智慧的光明。
  • 佛法教我們少欲、離欲,又要我們廣結善緣、普渡眾生、這兩者是不會有衝突的,前者能出離苦海,後者能增長福慧,自利利他,終究成佛。
  • 布施的給予,不談條件,不是交換,才能避免從「我」的角度來考量,也才可能減少自我中心的執著。
  • 要常常注意自己的心念,當感覺到有煩惱時,就往內看,究竟是誰在煩惱,或是有什麼煩惱放不下呢?一經迴心返觀,煩惱就不見了。
  • 若能調整心態,以事實的本身看待事實,便是智慧;以包容、體諒對待他人,便是慈悲。有智慧,便不起煩惱,有慈悲,便沒有敵人。
  • 慈悲,是以平等、無差別、非對立的態度,來看待一切人。
  • 智慧,是在任何狀況下,心平氣和地把自己歸零,處理一切事。
  • 修行,就是要練習著用佛的角度來體驗生活,練習著了解自己,化解心中的苦惱和牽掛。
  • 佛看眾生都是佛 - 佛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,每一個眾生與他並無差別,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,佛是站在眾生的立足點看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,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芸芸的眾生,這是眾生都是「佛」的意義。
  • 時時刻刻鍊心,不追求什麼,也不討厭什麼,因為一切好、壞原本是一體的。
  • 行善沒有大小之分,只要抱著一個善念,心就是平安的。
  • 奉獻他人是為了報恩,懺悔是為了改進自己,如此,我們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會愈來愈少。自我中心愈少,智慧就會增長,慈悲心也會愈增加,煩惱也就愈少,過失也就愈少。
  • 凡夫眾生討厭苦難、逃避苦難,結果反而經常被苦難所困擾;菩薩不逃避困難、苦難,卻能深入苦難中來度苦難中的眾生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精神。
  • 福報是從心量開始, 心量大,福報大,所謂心量大,就是自己擁有的東西,拿得出來,捨得分給他人。
  • 超越全部的時空環境、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、超越一切的成敗是非,這種超越的觀念和心態,才是真正的心胸開朗
  • 在生命過程中,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扮演好幾種不同的角色。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責任,善盡自己的責任就是人生的意義,就是最好的還願和許願。
  • 發菩提心的目的,是為了消融自我的自私心、追求心。因為菩提心是要行菩薩道,”不為自身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”,這是奉獻自我、消融自我的一種方法。
  • 享受生命的光和熱 - 在新的一年裡,為自己立下一個關懷大眾、屬於精神層次的人生目標。把眼光放大,心胸放寬,為整體大眾設想考量。假使有這種人生觀,就會享受到其他人享受不到的生命之光和熱。
  • 2022年度主題:大菩提心 - 發大菩提心,利人即利己;學菩薩萬行,福慧滿人間
  • 在任何情況下,都要保持內心充滿喜悅,這在佛教中稱為「隨喜」。隨境而喜,隨事而喜,隨人而喜。
  • 佛法所講的解脫就是跟煩惱不相應,煩惱不相應就是智慧,有智慧你會有一種法喜。看到無常、體驗無常你是歡喜的;體驗到無我,你是輕鬆、愉快的;體驗到苦,你是快樂的。
  • 能有感恩的觀念,就會時時刻刻想到如何報恩,若要報恩,就必須成長自己、健全自己,也就是要使自心發出智慧光及慈悲光,讓現在的人及未來的人,都能見光、沾光、並且放光。
  • 習性的本性就是空性,當智慧出現時,煩惱心自然就會不見,也許壞的習性可能還在,但是已清楚知道習性的本身是沒有的。
  • 做事之前,先要求「盡人事」,就是隨相,也就是隨緣,已經盡了力,成敗在天,勝不驕,敗不餒;也不爭功諉過,那就是「離相」。
  • 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,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。
  • 人生的苦與樂,往往來自心的體驗。若能把人生的苦樂,當成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的過程,就是大自在人。
  • 若能善用「無常」的觀念,便能生活在念念新生、時時平安、精進不懈的喜悅中。
  • 在生活之中多保持一份寧靜的心,多保持一份向內看的心,就會少一點被外境困擾的可能。
  • 「無住生心」—— 無住,是不住於自私心、雜染心;生心,是生起利益眾生的智慧心、慈悲心。
  • 所謂的挫折、逆境,也無非只是修行「忍辱行」的時光,一段「煉心」與「調御」的過程,同時,一旦深明因果、深信因果,行者即能以更大的寬厚與慈忍,承擔個人的業力與果報。針對逆境,汲取智慧與慈悲。
  • 自在的人生,並不是沒有挫折,而是在有挫折的狀況下,仍能保持身心平穩,從容以對。
  • 做事之前,先要求「盡人事」,就是隨相,也就是隨緣,已經盡了力,成敗在天,勝不驕,敗不餒;也不爭功諉過,那就是「離相」。
  • 超越全部的時空環境、超越所有的利害得失、超越一切的成敗是非,這種超越的觀念和心態,才是真正的心胸開朗。
  • 基於慈悲的原則,眾生都是平等的,都需要被愛護及救濟;從智慧的立場來看,世界上的任何事物,都是隨著因緣、環境和時代的各種因素變化而無常變遷。
  • 人與佛的不同之處,不在於外表的形像,乃在於內心的態度,如果體會到佛的智慧心及慈悲心,你就認識了佛;如果學習著以佛的心態照顧自己、關懷他人,佛已住到你心中了,你也能以佛那樣的心情看待眾生了。
  • 習性的本性就是「空性」,當智慧出現時,煩惱心自然就會不見,也許壞的習性可能還在,但是已清楚知道習性的本身是沒有的。
  • 若在平常生活裡面,能夠心平氣和與他人和睦相處,反省自己,不鬧情緒,這些也都是定的的工夫。
  • 在生活之中多保持一份寧靜的心,多保持一份向內看的心,就會少一點被外境困擾的可能。
  • 只要我們的方向不變,在怎麼艱難的路,不管是大路還是小路,終究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。
  • 福報是從心量開始,心量大,福報大。所謂心量大,就是自己擁有的東西,拿得出來,捨得分給他人。
  • 要做自己的主人,有主宰能力,不要心不由己、身不由己,應該讓身由自己做主、心由自己做主。
  • 成功不驕傲、失敗不氣餒、貧而能刻苦、賤而能上進、富而能節儉、貴而能勤勞。
  • 知福才能知足常樂,惜福才能經常擁有,培福才會增長幸福,種福才會人人有福。
  • 若能善用「無常」的觀念,便能生活在念念新生、時時平安、精進不懈的喜悅中。
  • 所謂「初發心」,是讓自己像剛開始修行一樣,不管以往修行程度的好壞,最重要的是,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個念頭、每一段時間都要用方法。
  • 人生的苦與樂,往往來自心的體驗。若能把人生的苦樂,當成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的過程,就是大自在人。
  • 遇到好事不必驕傲,遇到壞事也不必懊恨,及時努力求進步、求改善,才是最好的決定。
  • 心懷慈悲的人,就能成為受人敬重的人。慈悲是什麼?是無條件的關懷、體諒、協助。
  • 心向外時,只能看到、聽到很少的東西。心向內時,才會經驗到無盡長的時間,及無限大的空間是什麼。
  • 真正的自我,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,能差遣、調配、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,自己能夠做得了主,這才是自我。
  • 外在環境無所謂「安定」或「不安定」,我們內心世界的感受,才對我們的情緒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  • 人往往只看到對方的不是,看不到自己的習氣。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,一定是煩惱多多,既不會做人,也難於成事。
  • 禪首先是肯定自我,然後再超越自我。肯定自我就是要盡自己的責任,超越自我則不只是當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,還要不要求回報。
  • 當有煩惱習性在心中現起時,我們應以慚愧心自勵,習性就能瞬息消逝。
  • 是人,就有人的業報和習氣,就不會沒有缺點,每個人都是滿心的創傷、滿身的瘡疤,要捨得忍得,把瘡疤一個一個揭開來,否則不知道自己有多醜陋。
  • 時時刻刻鍊心,不追求什麼,也不討厭什麼,因為一切好、壞原本是一體的。
  • 何謂自我?便是閉鎖的主觀意識。人多以主觀和客觀來面對每件事情,如果比較客觀來處理事情,就是比較理性,也比較接近智慧。
  • 要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。若能自安己心,必然也能安定他人。
  • 所謂使內心世界統一,即是不向自己身心之外求統一,不是要征服自然,也不想克服外在的魔障和魔境,而是先將自己內心的衝突、矛盾平息了、統一了再說。
  •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,學自己應該學的,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,盡量的付出,從中不斷的修正自己,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。
  • 如果我們的心,能有幾分鐘的統一,便會在幾分鐘之間,享受到無限的自由和幸福。
  • 心是不容易讓你自己來指揮的,不容易使它安靜下來的。沒有修行,沒有觀照自心活動能力者,會認為自己的「心」沒有問題,這是愚癡的人。
  • 只要心境轉變,天堂就在你面前;心境轉變,地獄就會離開你。超越了天堂和地獄的兩極化,我們的心就是平常心。
  • 常常檢點自己的言行心向,是不是與驕傲、嫉妒、貪欲、怨忿、瞋怒、懷疑等煩惱相應?有則改之,無則避免,那便是在修道了。
  • 驕慢、自卑、猜忌、嫉妒、瞋恨、怨忿等,都是自我的一部分。此種自我的習性,除了用各種禪觀的方法來化解,尚得用慚愧或懺悔等的方法來輔助。
  • 超越是放下,就是超越自我的煩惱。超越的態度應該是有也好,沒有也好--我不追求、不爭取、不占有,但是我依然奉獻。
最新消息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東初禪寺擴建專案工程進度
  • 預約光明點亮人生,立即前往祈願點燈
  • 線上閱讀: 2022冬季禪雜誌
  • 週日OPEN HOUSE / 06月11日
    英文佛學講座
  • 英文佛學講座
    11:00AM - 12:30PM
  • TEA & TALK
    2:00PM - 3:30PM
  • 主講:   蕭照彬 CHAO-PIN HSIAO
    活動預告
    太極動禪
  • 太極動禪
    6/8     週四.     7:30PM - 9:00PM     地點: 東初禪寺
  • 禪坐共修
    6/10     週六.     9:00AM - 12:00PM     地點: 東初禪寺
  • 中文佛學課程
    6/10     週六.     1:30PM - 4:30PM     地點: 東初禪寺
  • 線上念佛共修
    6/14     週三.     7:30PM - 8:30PM
  • 禪修入門
    關於東初禪寺

    法鼓山東初禪寺(紐約禪中心),位於紐約州埃爾姆赫斯特(皇后區),
    是由聖嚴法師於1979年成立。禪中心是學術教育和修行的道場,
    其目的在弘揚佛法、將漢傳禪佛教帶到西方社會。
    禪中心是一個由僧團法師們住持帶領大眾修行的道場,
    規劃有各種佛學課程、禪修和其他修行活動,
    重以行解並重來引導帶領大眾一起精進修行,並將修行能融入於日常生活之中,
    以達成促進提昇人的品質、淨化人心淨化社會、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實踐。
    禪中心全年開放,平常開設有禪修、佛法等課程,
    每週固定舉行念佛、禪坐共修、太極動禪等活動;週日舉行佛法講座與法會。
    非常歡迎對禪修、佛法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修行的行列。
    了解更多 >

    法鼓山東初禪寺(紐約禪中心),位於紐約州埃爾姆赫斯特(皇后區), 是由聖嚴法師於1979年成立。禪中心是學術教育和修行的道場, 其目的在弘揚佛法、將漢傳禪佛教帶到西方社會。 禪中心是一個由僧團法師們住持帶領大眾修行的道場, 規劃有各種佛學課程、禪修和其他修行活動, 重以行解並重來引導帶領大眾一起精進修行,並將修行能融入於日常生活之中, 以達成促進提昇人的品質、淨化人心淨化社會、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實踐。 禪中心全年開放,平常開設有禪修、佛法等課程, 每週固定舉行念佛、禪坐共修、太極動禪等活動;週日舉行佛法講座與法會。 非常歡迎對禪修、佛法有興趣的人一起加入修行的行列。
    了解更多 >